本文原寫於 2021 年 6 月,也發佈於 Medium。
--
數位工具的多元性,讓我們能夠運用在更廣的學習情境中,也提供了更多的彈性。我們可以依據需求使用、甚至創造不同的工具,不過我觀察到,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特性,我們常常會太執著於工具本身,而忽略背後的學習思維,甚至產生一些迷思。
在這篇文章中,我依據在教學現場中常聽到、觀察到的現象,列出了在進行數位學習的時候,應該注意的五件事。希望老師們有了這些概念後,能夠少走冤枉路,並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出更大的效果。
一、從需求與情境出發,不要為用而用
「以需求者為中心」是大家很熟悉的概念,這在各行各業都可以看見例子。像是一間開餐廳的老闆要去了解消費者的口味喜好、一個產品設計師要洞悉使用者想利用產品解決的問題、一個民意代表要去傾聽選民的聲音。
同樣的概念也可以套用在教學情境中,過去我們總是會強調,不要為教而教、為學而學,而是要從「什麼樣的內容、方法最能引起孩子的動機,並且能真正回應孩子的疑問」的角度去進行課程設計。所以一樣的道理,我們運用數位工具在學習情境中,出發點都應該是來自特定的教學目的。
在這些情況下,我們應先該去思考真正想達到的目的是什麼,再來看看有哪些工具可以幫助我們,加以使用,而非只是為了迎合趨勢而做。
二、數位學習不是萬靈丹,無法解決所有的教學問題
雖然數位的趨勢帶來了越來越豐富、多元的資源,但我們還是必須認清一件事:再多的工具都只是輔助的角色,最終還是得回到教育的本質來思考。
我們可能可以用遊戲式學習平台提升動機,但如果要把這些動機轉換成真正的學習成效,還是必須仰賴其他手段去延伸這股量能。
我們也或許能透過資訊共享平台,和家長們達到更有效率的溝通,但遇到家庭功能失能的狀況,還是要引進專業輔導機制介入處理。
教育環境作為整體社會的面向之一,其中的問題往往牽扯到各種不同的角色、領域的狀況。教師待遇、城鄉資源不平等常見的大議題,都必須透過系統性、從不同面向切入的改變,才有機會一點一滴慢慢改善。數位工具當然可以在其中幫助我們施上力,但絕對不是全部。
三、不要想把一個工具套用到所有情境
之前曾經主講一場數位學習主題的教師研習,那時我設計了分組討論的工作坊,希望帶著老師們一步一步,從檢視教學現場遇到的狀況、需求,慢慢收斂到產出以數位工具作為輔助的解方。
當時由於時間上的限制,我捨棄了多介紹一些工具的環節,希望多花點時間引導老師們進行發想。然而很可惜的是,很多組別的老師們儘管提出了很精闢的觀察與討論,但在最後產出的解方卻還是圍繞在那些常見的學習平台(如均一、PaGamO、學習吧等)。
這裡當然不是在說這些平台不好,而是因為不同的數位工具,在設計時都是依據不同的使用情境,試圖改善不同的教育問題。舉例來說,如果我們試圖把提升孩子學習動機的工具,拿來改善和家長之間溝通的問題,那不止沒辦法改善狀況,甚至可能事倍功半。
在運作時,我們可以先去思考想改善的這些現象,背後真正的問題根源是什麼。如果在原先認識的有限工具中,找不到針對該問題的工具也沒關係,網路永遠是我們最好的朋友,很多問題早已有許多人遇過,也有相對應的解決工具了。
四、數位工具不一定是高科技,不用把他想得太複雜
有的時候,我們聽到「數位」、「科技」等詞,就會直覺認為好像會很困難、很複雜,可能是因為過去因為對數位的不熟悉,或是過去曾接觸不適合的工具,產生不好的回憶。
不過就像先前所說,工具的發明永遠應該來自人們的需求,很多時候透過很簡單的設計就可以達到目標。一個好的數位學習工具,有時候可能就只是透過數位的媒介,把很棒的資源放置到一個網站上,讓使用者進行瀏覽。
所以,在考慮進行數位學習的時候,我們不用自己嚇自己,好像非得培養什麼高超的資訊能力才能運作。透過簡單的小工具,也可以發揮出很好的效果!
五、考量使用者數位能力,先求有再求好
承接上述的第四點,有些時候我們面對的是數位能力還比較不足的孩子,可能是年齡層較小、或者平時比較少有機會接觸到,也有些時候是老師本身還沒有那麼熟悉數位模式。
這種時候,我們不用想著一步登天,做到那些很酷炫的組合技,而是先從那些簡單、卻同樣能切中要害的工具下手。要記得,能達成教學目的才是我們關心的,如果選擇那些複雜的工具,卻弄得老師和孩子都一個頭兩個大,反而本末倒置了!
如果你不確定哪些工具的門檻比較低,不妨請身邊比較有經驗的老師做推薦,或是看看有哪些是網路上比較多老師在使用的,通常都滿適合作為入門使用。
隨著運作的過程拉長,累積了越來越多的操作經驗,我們也會越來越熟悉數位領域的各種概念。先求有,再求好,所有人都是一步一步走過來了,期待老師們的加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