嗨大家,我是影響力編輯室的研究員彥辰,我想藉過去一年以來的政治運動,和關注網路社群環境的朋友們說說話。
如同近年來其他的社會運動與選舉,社群媒體平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,包括去中心的公民串聯、金援與物資支援等。作為關注網路社群議題的組織,我們也持續觀察社群平台上的狀況,想把一些我們認為很重要的提醒或發現分享給大家,其中有部分是未來要繼續推動改變勢必需要大家一起來思考的。
1️⃣ 願意在社群平台上表態、分享想法的人變多了!
有些人花了很大的力氣持續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資訊、進行對話,試著讓身邊的親朋好友理解自己的想法,所以現在感到氣力放盡了。但等休息夠了、有力氣了,我們鼓勵大家持續用自己的方式發聲,發揮個人影響力的行動應該成為日常。
在單一政治活動期間,說話或許無可避免地顯得帶有目的,所以我們平常就要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事情,用自己習慣、舒服的方法分享,讓議題溝通融入生活,才有機會一點一滴累積成改變,也不白費這段時間創造出來的能量。
2️⃣ 社群極化加劇,對突破現狀不利。
陸陸續續有人發現,社群媒體上極化的狀況似乎更加嚴重了,有人表示因為立場不同刪除、封鎖了許多朋友,有人覺得社群沒有用、要放棄對話了,更有許多滿意這次罷免運動結果的人認為,這就是輕易指控別人是中共同路人的結果。
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喜歡推播討論熱烈的文章——不管它是在討論還是吵架——因此會一直讓我們看見極端意見或是引戰文。而說到底,少了見面的三分情,社群媒體很早就不被認為是可以好好討論事情的地方。
但我們也想提醒大家,當社會更加對立,所有人都不願和立場相左的人試著找到共識,甚至認為彼此都是被洗腦的,我們就更不可能團結,也掉進了敵意國家的如意算盤。
3️⃣ 資訊詮釋的操弄導致溝通失焦、成本大幅上升。
過去有很長的一段時間,網路社群面對的挑戰主要是不實訊息、謠言的散佈,在維護資訊環境的重點在於訊息澄清,並試著從根源阻絕這類資訊的傳播。雖然還是沒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,但查核並修正訊息的運作概念還算是單純的。
我們發現,現在要面對的資訊環境挑戰更複雜了,相比過去,反而已經相對少看到那種很明確的錯誤訊息,相對地,我們遇到更多「基於事實的偏頗詮釋」。
這是什麼意思呢?簡單來說,當一件事發生時會有可直接描述的客觀事實,例如「A去了甲地和B見面」,但這句話沒說的有很多:他為什麼去?他們見面做了什麼?有其他人也在這個場合嗎?這些延伸的資訊就帶來了操弄的空間,也是很多惡意解讀的來源。
要回應這樣的訊息,往往只能被動地把更多細節都交代清楚,但因為這更需要帶進深入的脈絡,這會大大增加資訊澄清的成本,也會提高接收者的理解門檻,更麻煩的是,一連串的討論下來往往導致議題整個發散、失焦了。
要怎麼回應這樣的新挑戰,我目前也還沒有一個很清晰的答案,但社群上的大家可能需要準備好接下來要持續面對這樣的困境。這會仰賴社群使用者更高層次批判性思考能力,怎麼在風向最亂的此刻保有自己意見的獨立性,會是我們再來很重要的課題。
無論如何,民間的自發力量創造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光景,成就了台灣(甚至是世界上)少見徹底行使公民權的案例。我們也看到許多人跨出第一步,第一次嘗試把自己新學到的法律知識分享給周遭、第一次在社群上表達自己的立場、甚至第一次走上街頭和陌生人對話。
這種從自己開始接觸、影響周邊的方式,是共創健康公民環境很棒的基礎,很期待看到這個能量可以被持續放大,推動社群往這種「每個人都發揮正面影響力」的方向發展。
投票結束後,面對選擇「維持現狀」的民意,我們知道發起罷免的公民團體感到失望、沮喪、甚至氣憤,這些情緒非常正常,如果你有這些感受,此時可以遠離一下網路,回到理念相同的支持群體中,或讓自己淨空一下。